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的调查报告

  农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其科学思想萌芽于中华民族农耕文明。下面是明月秘书网小编为您推荐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的调查报告

  引言

  自古至今,农耕文明中凝练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态文化思想一直贯穿于农业发展全过程,形成了科学的农时观和地力观。农业绿色发展的科学思想逐渐形成和完善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生态问题凸显导致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功能和需求发生变化、农业新模式和新业态不断涌现等新情况、新变化,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是主要战场,农业是重要载体。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绿色发展”。此后,连续x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发展。20xx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首个指导农业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将绿色发展理念正式引入农业现代化进程。同年,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于新时代、新特点、新问题,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xx字总要求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的目标任务等方面与农业绿色发展有高度契合性。20xx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xx年)》为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标记了三个关键节点,并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xx年,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美丽乡村扎实推进;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乡村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强美富”。也就是说,2035年、2050年将分别基本实现、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这直接对接了现代化“两步走”的国家发展战略。20xx年既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又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年,“三农”工作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意味着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必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此外,20xx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确立了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法律地位。同年x月,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明确指出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同时描绘了“十四五”农业绿色发展蓝图并作出系统部署。20xx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作出战略部署。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充分说明:一方面,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另一方面,随着新时代、新形势的变化,乡村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还不能完全相融互促,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调整以适应新情况、新要求。

  综上所述,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农业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理论逻辑上的内在契合性和实践逻辑上的协同耦合性。农业绿色发展立足于当前农业发展现实需求,着眼于未来农业高质量发展,旨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使农业成为提供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和提供生态产品的服务部门。“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也是绿色发展驱动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时期,农业绿色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领和新引擎,是乡村振兴中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现代化规律的关键所在。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及相关文件精神,正确认识乡村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的逻辑关系,分析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其深层原因,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绿色振兴新路径,是“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文献综述

  (一)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范畴与理论依据研究

  农业绿色发展内涵范畴的科学界定是进行研究的首要前提。xx认为绿色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xx则认为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绿色发展概念相近,前者强调结果导向,后者强调过程导向,主张农业绿色发展需要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实现资源、环境、生态、质量的统一发展。xx认为农业绿色发展的范畴包括农业布局、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产手段、农业产业链接、农产品供给及消费六个方面的绿色化。

  农业绿色发展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xx认为农业绿色发展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xx、xx分别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多功能理论是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xx、xx分别认为传统农业生态思想、传统农耕文化思想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思想源泉,体现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xx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根基、制度框架、文化脉络和方法体系。

  (二)农业绿色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演进规律研究

  从历史脉络看,农业绿色发展服务于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xx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角度,依据不同时期解决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适应性、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适应性、经济与生态再生产适应性的现实性需要,认为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经历了治山治水阶段、提质增效阶段、统筹协调阶段。xx根据不同时期农业绿色发展的特征与经验,将其分为初步探索时期(1980—1991)、逐渐成长时期(1992—2002)、快速发展时期(2003—2007)、稳定发展时期(2008—2014)、全面推进时期(2015—20xx),在不同阶段农业绿色发展分别聚焦于农业高产量、高质高效、对外交流合作、应对金融危机、新发展理念指引等现实问题,并从中总结出了五点经验,即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扩大对外开放、发展生态农业、加大科技创新、完善制度体系。

  从演进规律看,农业绿色发展服从于不同阶段国家战略的需要。农业绿色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反映现实要求,又体现国家战略需要,从政策导向到具体方案再到贯彻实施,不断改进创新、拓展细化。xx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按照农业产业政策及其贯彻落实情况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分为高产阶段(1978—1984)、萌芽与探索阶段(1985—2002)、成长阶段(2003—2015)、新发展阶段(2016—至今),并通过对我国不同阶段农业产业政策文本解读分析研究农业绿色发展的逻辑规律,即作为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农业产业政策指导着我国农业发展方向,与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高度一致性、精准性和适配性。

  (三)农业绿色发展的难点问题与改革策略研究

  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难点问题,这些难点问题是由多因素作用形成的。xxx认为农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面源污染。xxx认为当前农业粗放经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这归因于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等自然因素、技术匮乏和消费结构不合理等经济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率等社会因素。xx认为当前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水土流失、农产品质量不高、水源污染等问题,是过度使用农药和化学剂造成的。

  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改革策略,国内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并列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举措。xx认为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规律、人民观点和对立统一法则解决当前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xx通过对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差异的动态观察,认为因地制宜才能从更深层次上实现农业转型。xx通过对xx省的调研,认为必须完善政府在各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支持体系,才能推动区域均衡发展。xx对中国东部、西部、中部及东北地区的绿色农业生产水平进行测算,认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需要出台实施支持政策、提升战略地位、按照区域差异合理配置资源。

  国内学者认为农业绿色发展需要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xx通过分析研究美国农业绿色发展现状、政策布局和项目规划,认为绿色农业法规、农业绿色补贴体系、绿色农业环境效率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根本所在。xx通过总结欧盟农业绿色发展特点,认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需要优化战略布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政府支持力度。xx通过对日本农业绿色发展政策的梳理研究,认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需要制定生态农户认定制度、构建绿色农产品全国统一大市场、营造农业绿色发展法治化环境。

  (四)乡村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其实现路径需要适时适度调整。xx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必须实现“三个转向”,即观念、动力、方式分别由传统、外在、粗放转向现代、内生、精细。xx认为,农业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驱动力,但当前普遍存在农业资源分布不均、内在激励不足、农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需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利用平台经济模式、重视科技创新。xx针对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应该充分利用乡村振兴的优势条件,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形成产业闭合、提供制度保障。xx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体系,认为亟需构建统筹协调机制平衡区域差距、建立全国性协同研究平台。xx认为,农村面源污染是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治理之道在于解放发展生产力,不断完善治理制度,探索长效路径。

  就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学界对农业绿色发展的研究经历了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已经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如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范畴与理论依据、历史脉络与演进规律、难点问题与改革策略等,为今后作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文本,扩展了学术空间。但是,对农业绿色发展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和薄弱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国内研究偏向于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相对独立研究,关于两者逻辑关系与内在机理的研究较少;另一方面,“三农”工作的特点与难点在于区域差异性,当前将农业绿色发展置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宏观层面,而针对具体地区的实证研究较少。本文将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明确新形势下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困境,并结合具有典型性的“x模式”,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前瞻性的实现路径。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困境

  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呈现良好势头。据《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xx》,20xx—xxxx年,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xx.xx提升至xx.xx;在资源节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等方面不断改善,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持续增加。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宏伟蓝图,进一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指明方向和奋斗目标。但不可否认,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依然不平衡不充分,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与发展瓶颈。

  (一)困境一:农业绿色发展成效可持续性不足,乡村振兴整体规划尚待优化

  面临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具备战略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强、覆盖全面的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涉及面关联度高,会产生连锁反应。因此,必须运用战略思维,既要有美好且前瞻的战略愿景,又要有周密且可行的战略部署,调动一切资源要素,做到整体谋划、持续推进,构建农产品生产和生态产品生产相融合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提高。但是,在现实中却面临着多种困境。

  一是思维导向较为单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全面性、全域性和前瞻性,必须完善顶层设计。比如,产业振兴方面,需要通过农村三产融合,充分利用城乡资源,强链延链补链,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可持续性。但现实中三大产业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些地区缺乏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存在线性思维和静态思维,单纯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或者单纯聚焦国内市场、线下市场,忽略国际市场、线上市场,导致农业绿色发展成效不可持续。

  二是市场作用发挥不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保障农业绿色发展,政府发挥制度供给的优势功不可没,在耕地保护、产业振兴、生态宜居、污染防治等方面尤为突出。但同时,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政府“热”、市场“冷”的问题,市场在乡村振兴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待提高,用地、支农财政资金、涉农贷款、农业保险等相关的保障机制尚待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整体支持力度不足,致使市场主体因不能确保获得更多收益而对农业绿色发展失去兴趣。

  三是盲目调整产业结构。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地区违背市场规律,在未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和科学把握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地调整发展“富民”产业,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比如,有些地方政府盲目跟风,支持鼓励发展休闲农业,出现休闲农业一时之间遍地开花、一哄而上,造成供过于求,导致农业绿色发展不能持续长远推进。

  (二)困境二:小农户农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与现代农业难以有机衔接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是农业绿色发展的直接贯彻执行者。然而,在实践中由于诸多原因,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未被真正调动起来,不想、不愿或者不能参与其中,因而不能发挥其巨大潜力。

  一是盲目推动农业现代化,小农户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体现和切实维护。大国小农是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格局,农地呈现分散化、细碎化状态。从数量上看,我国小农户占农业经营主体xx%以上,xxxx—xxxx年,经营不足xx亩地的农户占家庭承包户总数的比例由xx%增至xx.x%。然而,地方政府一般倾向于通过支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工商企业和家庭农场),以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形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进而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样往往不能将小农户真正吸纳到现代农业中来,甚至出现小农户与规模经营主体割裂对立起来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小农户参与农业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和可能性。

  二是农民偏向于注重经济效益,忽略生态效益。据统计,xxxx—xxxx年,外出务工农民增加x.x亿,农村留守务农者呈现老龄化、女性化。因年龄、文化水平、思想觉悟等影响,他们往往一成不变、年复一年种植同一作物,或盲目追随市场价格选择种植作物,对于土壤、气候、资源和技术等关键因素重视不够,导致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对生态效益缺乏应有的关注。

  (三)困境三: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产品质量尚待提升

  农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首要条件,也是乡村振兴中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20xx年,农业农村部已经部署实施“三品一标”四大行动,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但仍存在农产品同质化、低质化,监管不到位,涉农专业人才紧缺等现实问题。

  一是农产品同质化、低质化严重。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一方面,各种农产品品牌繁杂、缺乏特色、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农产品技术含量低,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尚未充分开发、转化利用,特别是在优化肥水管理、推广绿色防控、完善质量溯源等方面,尚未充分利用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做到源头、生产和消费全程把控监控。近三年来,面临疫情、灾情等不确定因素叠加影响,迫切需要从更高层次、更全维度把握农业发展变化,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大数据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和数据智能处理等方面的差距。

  二是农产品质量监管不到位。农产品产业链长,质量监管主体众多,涉及卫生、环保、工商等多个部门,导致出现监管链条长、监管内容重复或者空缺等问题。此外,对于分散的个体农户农产品,甚至出现无法监管的现象。

  三是涉农专业人才紧缺。农业绿色发展依托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依托专业人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亟需引进和培育更多真正爱农村、爱农业、懂技术的专业人才。然而,农业生产与涉农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完善,出现人才供需对接矛盾。一方面,涉农专业人才紧缺,另一方面,真正涉农专业人才却缺乏从事对口工作的热情和机会。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的“x模式”

  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是“十四五”时期“三农”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事实上,按照“试点先行—绩效显现—方案成熟—整体推进”的逻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有些地方已经进行了实践探索,创立了一批适合自己特点、具备自己特色、具有可推广性的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镜鉴。比如,“潍坊模式”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寿光模式”解决蔬菜生产产业化的问题;而“x模式”则是以质量监管为基础支撑、以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以乡村赋能为增收路径、以党建引领为组织保障,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聚焦生产标准化,把质量监管作为基础支撑

  作为全国蔬菜出口第一大县,x素来享有“国际菜篮子”的美誉,这源于“优质安全”四个字。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x政府坚持筑牢四道防线,即源头控制、过程监管、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这一做法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x模式”。

  20xx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x全面推行“一个标准,两个市场”,按照出口标准加大了国内销售农产品的优质化培育,让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享用到出口标准级的农产品。为此,x分“三步走”,有计划分步骤建立健全一整套推进机制,培育了一批优势农产品品牌,有力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步,健全标准体系,严控“源头”。x政府重点建立完善并切实推广了农产品质量标准、科技创新、社会化服务三个体系,从源头上夯实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质量安全基础。质量标准体系方面,创建全国首个全行政区域、全产业链覆盖的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优秀示范市。为解决越来越高的国际“技术壁垒”,在国家检验检疫和商务部门的支持帮助下,x以最高标准制订了xx多个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xxx多个生产标准。x成立农业综合标准化研究所,参与制定《初级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要求》国家标准,严格按照欧盟、美国、日本肯定列表标准参数制定和推广团体标准及企业标准。目前,xx已有xxx家企业通过SC认证,xx家企业通过国际认证。科技创新体系方面,积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加强与中科院、林科院的合作,有针对性地设立了根茎类蔬菜技术研发中心、大姜良种资源中心等科研机构。此外,设立的氯化苦土壤修复中心促使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实现了土壤改良、土壤康复。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建立起从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到大田托管服务,从农产品储存加工到消费终端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新路子。x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对镇村干部、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及时全面的专业培训,目前已累计培训xx多万人次。在农业标准化管理中心设立科技服务区,配备“农业xxx”服务车,设置农业远程教育中心,开通xxxxx“三农”服务热线。目前已经发展初具规模、专业精准的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xxx多个,服务农田xx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xx%。

  第二步,严格准入准出,把牢“关口”。从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入手,形成环环相扣的质量安全监管防线。一是严把农化品的准入。为抓好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生产、流通、使用管理,制定出台了《x市农药管理办法》,对农化投入品实行告知备案、连锁直营制度,将符合标准要求的农兽药生产企业和化肥生产企业进行登记备案,建立封闭式的农药直供专营体系,全面推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服务规范”的连锁经营模式。二是严把产地准出。一方面,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升级市级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并同步建成社区检测站、大镇小镇流动检测车,各村设立监管员,成立xxxx多人的专兼职食品安全信息员队伍。政府通过购买服务聘用专业检测人员xxx名,同时,与镇街、镇街与村、村级监管员与种养业户全部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另一方面,健全涉农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立诚信管理电子户口档案,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对诚信经营者予以表彰奖励,对失信经营者依法追究责任。这样基本促成了x全区域、全品种、全产业链覆盖检测,实现了农产品质量从农田到市场再到餐桌的全程检测。三是严把市场准入。20xx年,x创新推行了“二维码”追溯制度,对农产品实行“数字化”“身份证”式的标识管理。同时,组织协调公安、环保、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联合执法:成立联合执法检查队伍,分工协作、分片包干,对生产销售的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进行严厉打击,建立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群众举报经营使用禁限用农药行为,有效维护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检查整治,形成了层层监管、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工作格局。

  第三步,着力培育品牌,擦亮“名片”。立足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x深入实施“品牌强农”。一方面,增强品牌意识,培育自身品牌。x积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2xxx年注册成立了x农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x+N”的母子品牌运作模式,以政府信誉为x农产品背书,先后授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xx家,包装运营特色农产品xx大类xx种,包括“xx”绿豆、“xx”大桃、“xx”月子小米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另一方面,鼓励现有品牌“走出去”,引导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由原来的产品“走出去”向品牌“走出去”转变升级。20xx年,x大姜、x大葱被纳入中国首批受欧盟保护地理标志产品。

  (二)聚焦提升价值链,把融合发展作为主攻方向

  全面谋划重点项目,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项目支撑。20xx年,x凭借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农产品质量优势,成功入围“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提出了“试点走在前列,打造全国样板”的具体目标,先后制定出台了《x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考核实施细则》《关于鼓励发展休闲农庄的意见》等制度文件,推动了全市农村产业融合健康发展。同时,制定了《x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新业态培育、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方面,谋划包装了总投资xxx亿元的xxx个重点项目,先后引进xx、xx、xx、xx、xx等知名合作企业。

  促进农地流转,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造基础条件。截至目前,x共流转土地近x.x万亩,发展家庭农场xxxx家、农民专业合作社xxxx家,其中潍坊市级以上示范农场xx家。此外,为进一步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开发农业,以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契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比如,为工商资本企业颁发土地经营权证和蔬菜大棚所有权证,企业可以凭借证书到金融部门抵押贷款;制定出台了鼓励休闲农庄发展的意见和星级评定准则,吸引龙头企业、合作社及其他社会资本下乡,目前已发展万芳果蔬、和甫农庄等休闲农庄xx多个。以万芳果蔬为例,庄园经营者是x本地人,其建设农庄的初心是“想吃到一口安全的蔬菜”。抱着这种想法,一开始通过镇上土地流转集中出来的xxx亩“岭皮薄地”,初建生态农庄。随后,在相关配套政策的激励下,先后投资xxxx余万元,打造建设了集有机蔬菜生产区、富硒蔬菜区、采摘体验区、科技育苗区、露天观光区等x个板块的融合示范园区。如今的万芳果蔬已建成冬暖式大棚xx个、春暖式大棚xx个,全部采用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市场销售的运作模式。截至xxxx年xx月,在x已经发展成熟的类似万芳这样的家庭农场或观光采摘园还有长生源休闲农庄、和甫生态休闲农庄等,占地达x万多亩。x通过土地流转和制定执行相关鼓励政策推动家庭农场和休闲农庄建设,着力提高土地产出,为市场提供放心农产品。其成功的运作模式和取得的初步成效成为农产品供给质量提升和农民增收的一个代表和缩影。

  依托龙头企业,为产业融合注入新鲜活力。截至目前,x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有xxx家。

  20xx年以来,围绕强链延链补链,x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生产组织、市场开拓等优势,引进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①。例如,鲁丰集团采取“公司+基地+标准化”模式,大力发展自属基地、合同基地,不断提高组织化、标准化水平,带动发展标准化果蔬生产基地x.x万亩、标准化自属饲养小区xx处,辐射x.x万农户、xxx家合作社和xxx个家庭农场,带动农民增收x.x亿元。

  规划建设示范园,为产业融合提供重要平台。

  20xx年以来,为从根本上破解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农商互联不紧密、优质不优价等问题,x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农谷示范园,占地面积1.1万亩,设置“一个平台、六大功能区”②,实现三产大融合。目前,园区内已有农谷科技园、xx物流园、xx科技等xx个融合项目落户。20xx年x月,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联合认定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三)聚焦村户双增收,把乡村赋能作为增收路径

  围绕农民增收致富的中心任务,x政府针对不同类农产品制定实施不同方案:“标准化+融合化”解决的是大宗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产品增值问题;对于小米、樱桃等特色化、小众化的农产品,利用“互联网+”思维探索推行“乡村赋能”工程③,通过朋友圈、亲情链将特色农产品打入高端化、个性化市场,带动村集体与农户双增收。

  乡域示范先行,“乡村赋能”初显成效。“乡村赋能”工程源自安徽凤阳小岗村探索实施的“互联网+大包干”农民增收模式。对小岗村的成功经验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度研究基础上,x积极与xx有限公司进行对接,首先在xx镇进行试点。20xx年,xx镇与xx有限公司、凤

  xx村达成战略联盟,探索实施了“乡村赋能”工程,开辟了助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新路子。具体过程为:xx镇依托xx有限公司开发电子商务平台,前期为全镇xxx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户设立特色农产品店铺,每家店铺生成独立的二维码,客户扫描后即可下单购买该镇的特色农产品,对销售的农产品,除去成本、包装和物流费用以外,所产生的利润全部反哺给贫困户。同时,对全镇特色农产品进行系统梳理,挑选草莓、樱桃、大桃、小米等xx多种优质农产品,建立优质农产品资源库,将其全部纳入电商平台,实行统一标准采购、统一价格销售、统一外观包装、统一售后服务,确保了平台农产品资源优质、服务优良。为解决农产品营销问题,该镇组织逐村逐户摸清xx籍在外乡贤,建立起xxxx多人的“天南地北xx人”信息库,成立xx乡贤人才联谊会,定期组织联谊交流活动,唤醒在外乡贤的家乡情怀,既自己主动进店购买,又利用朋友圈、微信群广泛推广贫困户店铺二维码,发动更多的亲朋好友赋能消费,保证了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从xxxx年x月份开始,不到一年时间仅xx一个试点镇就实现线上销售收入xxx多万元,xx个村集体平均增收x.x万元,其中x个“空壳村”集体收入达到x万元,xxx个农户平均增收xxx元。

  县域复制推广,“乡村赋能”彰显规模效应。经过对“乡村赋能”反复研讨、论证和考察后,x决定进行县域复制,启动全市乡村赋能工程。xxxx年,x以电视直播的形式召开了全市实施乡村赋能工程动员大会,并对其进行全面部署,xx个镇街区同时启动。为推动乡村赋能工程顺利实施,x市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x市推进乡村赋能工程实施意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高效的推进机制。同时,x重点打造了占地xxxx平方米的市乡村赋能运营中心,作为乡村赋能工程的“指挥中心”,实现后台操控、产品供销、教育培训“一站式”运营。该中心带动发展镇级运营中心x处、社区(村)级运营中心xxx处,已赋能包装农特产品xxx多种,入驻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餐饮娱乐、房地产等企业xx家,搜集在外家乡人xxxx余人,并建立了“一对一”服务档案。

  (四)聚焦提升组织力,把党建引领作为组织保障

  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过程中,x真正实现标准化、融合发展、乡村赋能,离不开加强党的领导体制、夯实基层党组织、优化基层党员干部机制。

  20xx年,x在换届选举工作中严格把关,实行了“一降四升三优化”④,为全省乃至全国村“两委”换届工作提供了参考借鉴。换届结束后,x着力在抓班子带队伍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逐村推选村务监督委员会,逐村配套成立群团组织和村委会下属委员会;另一方面,抓实“六类人员”教育管理⑤,增强了乡村振兴骨干力量。

  20xx年,在村党组织班子全部调整到位后,x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探索推行了以基层党建为引领的乡村治理之路,努力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一是坚持以强基固本为核心,围绕夯实基层基础,组织实施基层党建“五大行动”,包括“头雁领航”、党员“五事争先”积分管理、“党群服务”提升、村党组织“星级创评”、村集体“强筋壮骨”,让农村党组织“硬”起来;二是坚持以“阳光议事日”为抓手,实行群众议事办法,主要包括“一月一议”“一村一约”等形式,让农村自治“实”起来;三是坚持以公开听证为重点,把普法教育融入矛盾化解全过程,持续深化信访矛盾公开听证制度,进一步健全法律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村法治“严”起来;四是坚持弘扬农耕家庭的道德风尚,开展“耕读传家”活动,以身边人、身边事等鲜活事例,弘扬新风正气、净化农村风气,培养传承耕读文化的高素质“新农人”,让农村德治“活”起来。通过实施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治理模式,目前全市五星级村党支部达到xx%以上,评选各类典型xxxx多名,选派xx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基本消除村集体收入x万元以下的村。总之,“x模式”强化了党建引领,组织力得到了提升,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组织动员广大群众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后备基础。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着眼战略任务,加强顶层设计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根据前期实践调研情况,综合考虑二者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强化战略思维,逐步有针对性地进行整体性设计。

  首先,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当前,农村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出现了一些错综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但归结起来就是一个‘散’字”。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继承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使党成为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凝聚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构建形成党委领导、上下贯通的乡村振兴体制,提高制度化体系的运作效率,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与强大支撑。

  “x模式”正是充分发挥了党的领导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具体实践中,在党的全面领导下,x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执行《规划》。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的全局性、动态性、系统性、长期性等特性,依据现有基础和实际情况对组织建设进行整体设计与部署安排。比如,村“两委”换届工作中坚持高标准、严把关,抓实“六类人员”教育管理,促进“三治融合”,构建“以强基固本为核心,以阳光议事日为抓手,以公开听证为重点,以农耕风尚为关键”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骨干力量。

  其次,找准定位和突破口,强化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引领。制定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需要把握新发展理念,及时作出整体规划,实现顶层设计与地方创造有机结合,根据各地具体情况,找准突破口,做好“土特产”文章。

  “x模式”成功之处在于在党的领导下,对本地农业的特点优势抓得准、用得好。比如,x农业基础雄厚,具有资源丰富、出口加工、融合发展等特色优势,盛产小米、花生、樱桃、大姜、大蒜等多种农产品,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著称。地方政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反复实践论证,立足质量品牌、外向出口、基层治理等比较优势,探索新办法、谋划新举措,走出了一条以质量监管为基础支撑、以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以乡村赋能为增收路径、以党建引领为组织保障的全方位整体推进的乡村振兴之路,进一步丰富了“支持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途径和实践,为打造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了x经验,即突出培育“四个一批”,筑牢“四道防线”,完善“八个体系”,实现管理无盲区、生产标准化、投入无违禁、检测监控全覆盖、监管“数字化”、技术有保障、销售无障碍、失信有惩戒,全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有效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最后,始终维护农民权益,全面激发内生动力。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应该根据中国人多地少、农地分散化细碎化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挖掘利用地区优势,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最大程度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x模式”充分认识到农地制度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突破口,是制约农业产业革命的重要因素。x及时进行了农地制度“三权分置”改革,通过土地流转,使土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了农业标准化、绿色化、数字化生产,既维护了小农户的财产权益,又保障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权益,实现了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双赢;在资本农业化过程中,农民就地就业,并享受分红,在休闲农庄项目中实现了收入多元化;“乡村赋能”工程中,将小众化、特色化的农产品转入高端化、个性化市场,带动村集体与农户双增收。实践证明,只有始终以农民为中心,以“农民支不支持”“农民满不满意”为评判标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使其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的推动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二)优化升级体制机制,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

  20xx年,国新办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指出,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创新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必须不断改革,通过优化升级体制机制激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活力,促进农业由单一的物质产品供给产业拓展到物质产品供给与生态服务供给相结合的综合产业,从而实现农业绿色发展。首先,健全政府投入激励机制。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政府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针对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性不高、资金不足、产业链条短、品牌影响力不大等现实难题,政府需要加强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具体包括:加大对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财政激励政策;丰富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创新绿色金融政策;全链条拓展农业绿色发展空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扩大农业绿色发展社会投资。

  “x模式”中,政府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及时为工商资本企业颁发土地经营权证和蔬菜大棚所有权证,解决企业抵押贷款资金不足的难题;围绕强链延链补链充分挖掘农业的多重价值,积极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生态有机融合;高标准规划、建设农谷示范园,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深度融合;积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以政府信誉为土特产背书。正是政府投入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推动农业绿色化、标准化、技术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次,完善三产融合机制。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联系与发展的方法统筹协调推进。只有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兼顾农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实现健康可持续,才能真正打造生产供给、生态涵养、生活服务“三生协调”现代化农业体系。

  “x模式”中,通过做大园区建链(x农谷示范园),招引项目延链(先后引等多个优质项目),丰富业态补链(田园综合体x处、特色小镇x处、休闲农庄xx多家),点面结合促融合,特别是开发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重功能,体现农业多重价值,构建多元化、深层次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对促进当地农村三产融合、农业提档升级、农民增收致富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推行利益联结机制。人民群众是主体力量,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政府、企业、社区等外部力量,而是应该重视外部力量的推动作用,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以乡村振兴战略统领农业发展全局,必须协调发挥各方合力,细化任务举措,聚焦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充分利用国内国外、线上线下两个市场,构建农业绿色全产业链,从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x模式”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综合运用各种政策要素,推进农业生产主体的绿色发展理念与行动,走出了一条x特色农业绿色发展之路;市场发挥决定作用,始终对标国际国内标准,不断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实现土地流转、就地就业,参加各类培训,既维护了自身财产权益,又增强了农业绿色发展意识,助推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相关政策激励下,积极投身农业,通过产业链向前延伸、向后拓展,提高全产业链生产科学化、标准化、数字化,为市场提供放心农产品;在外乡贤情系家乡、饮水思源,借助“互联网+”赋能消费,助力乡村振兴。总之,通过多方协作,推行利益联结机制,共同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进而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贡献力量。

  (三)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科技支撑

  20xx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科技创新是生态文明的时代新业态,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支撑。

  首先,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高质量农产品是衡量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需要先进的农业科技为其保驾护航。这就要求在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研发及产品营销等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在质量标准方面,对标国际国内各级各类标准,制定执行科学合理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在农产品生产研发方面,建立完善与涉农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合作机制,推广数字化农业,助力农业由传统迅速向现代转型升级,增加农产品技术含量,坚决捍卫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高质量的需求;在产品营销方面,着眼全面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聚焦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分类施策,利用“互联网+”打开高质量农产品的销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x模式”中,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步走”。在质量标准方面,不断健全标准体系,将“x标准”变成“国际标准”。x成立农业综合标准化研究所,严格按照欧盟、美国、日本肯定列表标准参数,制定对应国际标准的团体标准及企业标准,由专注出口向国内外市场并重转型,实现了农产品出口与内销“同线同标同质”。在生产研发方面,建立与中科院、林科院协同创新合作机制,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现有基础,开发新技术,研究新品种。在农产品营销方面:一是健全农产品追溯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市、镇、企业共同参与、分工协作、覆盖广泛,建立以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为中心、镇街检测资源为主体、出口龙头企业和市场检测室为辅的三级检验检测网络。同时,健全涉农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实现失信有惩戒。此外,全域推行以“二维码追溯”为核心的“准入—准出”制度,制定印发《x市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办法》《x市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工作方案》。二是健全营销体系,以出口级产品供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注册“x农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xxx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x个。三是建设电商平台,培育电商企业xx多家,发展xx个农产品电商品牌,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其次,加大引进、培育力度,构建农业绿色发展人才体系。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需要主体奋斗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人才体系需要统筹规划、整体打造。一是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机构,引进、培育一批以“为农民谋幸福,为乡村谋振兴”为使命,真正爱劳动、懂技术、善钻研、重实践的农业技术人员。二是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农业绿色发展的执行者。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增强其主体意识,激发其内生动力,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绿色振兴攻坚战,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始终保持农业绿色的本色。这就需要组织、动员、教育农民参加职业教育,传承提升传统农业生态文化,培养其农业绿色发展科学思维,提高其农业绿色生产技能,增强其农业绿色经营管理能力,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下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人力基础。三是健全科技服务组织,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科学指导。农业具有专业性强、周期长的显著特点,极易受天气、市场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为其提供贯穿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全过程、各环节的指导帮助。

  “x模式”中,积极建立与科研机构合作机制,成立农业标准化管理中心,定期对部门业务骨干、镇村干部进行科技培训,普及农业综合标准化知识;在农业标准化管理中心设立科技服务区,设置农业远程服务窗口,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捷的专业技术服务。同时,鼓励发展各级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注册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农业绿色发展人才的大力培养、农业绿色发展技术的普及推广,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绿色发展。

  五、结语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实现了农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十四五”时期则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接续奋斗期和快速提升期。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绿色发展既是目标要求,也是实现手段。一方面,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任务更重,需要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实施更强有力的举措——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着眼农业绿色发展战略任务,聚焦乡村振兴中农业绿色发展的困境和难题,既要全面部署、整体推进,又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解决农业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打好农业绿色发展的“组合拳”,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质量兴农、效益兴农、绿色兴农新格局。展望未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域、全过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必须以足够的决心耐心、非凡的聪明智慧和不懈的探索实践,完成构建农产品生产和生态产品生产相融合、生态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体系,实现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共同提高的重大任务,从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助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推荐访问: 乡村振兴 农业绿色发展 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