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研讨会学习讲话稿四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研讨会学习讲话稿四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形象和威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下面是明月秘书网小编为您推荐党的二十大报告研讨会学习讲话稿四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研讨会学习讲话稿四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研讨会学习讲话稿1

  以历史主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在积贫积弱的基础上蹄疾步稳地实现跨越式发展,探索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断推进和拓展,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始终葆有的强烈历史主动密不可分。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将更加明显,中国式现代化面对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复杂,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也比以往更加艰巨繁重,这就更需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历史主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理想信念,熔铸以历史主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本。保持昂扬的理想信念是主体在历史进程中展现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的核心要素。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支撑,其实践主体必须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战略全局展开。作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宏伟、任务艰巨等特点决定了民族复兴需要一代代中国人接续奋斗才能实现,这就要求置身其间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实践主体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航向和标线,把自身放到历史进程的全局中定位和发力,以历史创造者的主人翁姿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具体而言,要用理想信念激扬一代代中国人的奋斗志向,培育和塑造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主体,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大历史观,以坚定的信仰、信念和信心投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充分体现实践主体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要在全党全社会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念,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群体与个体的发展大义,超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藩篱,把主体的价值实现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整体发展格局中,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作为价值内核,在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矢志奋斗中体现历史主动。

  掌握行动要领,找准以历史主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钥。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产生形成的,是引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和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重中之重是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指明要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作为基本价值立场,自觉能动地对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指明要在坚定历史自信的基础上自觉能动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与方案,展现更加光明的现代化图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指明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前提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认识与新实践;“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指明要直面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新任务,以能动地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为主要着力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指明要根据世情国情党情主动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真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指明要主动拓展世界眼光和洞察进步潮流,在吸纳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提升运行效能,彰显以历史主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所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进新征程,必须善于用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通过善治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运行效能。一方面,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能动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制度基础。例如,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支撑下,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加有效地把“蛋糕”做大做优,同时依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分好“蛋糕”,从而更加主动地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在一系列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重要政治制度的支撑下,为各个主体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民主实践进而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有效的制度条件。另一方面,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兼顾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上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能动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举措,通过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来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从而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在运行机制方面的显著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研讨会学习讲话稿2

  提升党的形象传播效能要把握五个向度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网络社会强势崛起、数字变革持续深化、新媒体形态迭变不穷,党的形象建构面临诸多挑战和现实问题。党不仅要做出实实在在的执政绩效,更要抓住关键、主动作为,紧紧把握新媒体传播的高度、温度、深度、精度、效度,从而有效提升自身形象的传播效能。

  高度——推动工作队伍的赋能提质

  整体提升新媒体素养。一方面,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学习新媒体知识和技能,熟悉新媒体运作规律,熟练掌握新媒体应对技巧,正确看待并充分尊重新媒体在社会各领域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把握新媒体空间中海量信息下的深层次背景、社会心理、内在成因,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与新媒体组织进行友好交流互动,灵活地开展政治宣传、舆情处理等工作,有效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建立多元化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主流媒体地位,在资金、人员、政策上给予倾斜,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专业队伍。另一方面,也要适度打破门槛,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普通公众等社会力量以及资本力量,打造一元多样、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共同维护党的形象。

  温度——强化传播内容的现实观照

  新闻传播的接近性原则表明,内容与读者之间在情感、心理、区域或利益等方面越接近,越容易得到读者的关注和共鸣。对广大百姓而言,日常生活是其中最息息相关的方面。

  事实上,党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延安时期,党创办的《边区群众报》内容大量取材自当地生活,或指出迷信落后、铺张浪费等社会问题,或报道乡邻互助、勤学高产的群众典型,或传授柴米油盐的生活窍门,或登载农村生活题材的小说剧本。改革开放后,这一传统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各大主流媒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先后创办了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副刊版面,从内容上、语言风格上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当下,主流的新媒体平台应继承和发扬“观照日常生活”的优良传统。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要用生活的“放大镜”去审视,用普通人的视角去解读,让老百姓认识到其对自己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的现实意义。

  深度——实现宣传渠道的守正创新

  正本清源,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媒体”基本原则,从整体上营造一个风清气正、井然有序的网络环境,为塑造党的形象提供根本保证和重要前提。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新媒体治理的法律规范,压实压牢新媒体行业中组织和个人的主体责任,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强内容的审核和监督,有效规范网络言论,坚决制止和处理歪曲事实、散播谣言、污染风气等不正行为。另一方面,要继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创作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

  纵深推进媒体融合,提高党的形象传播的触达率。媒体融合不仅指资源要素的整合、管理经营的结合、内容产出的贴合,更要以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为原则,推动工作思想理念的整合。质言之,即通过不同媒体在载体、功能、手段和组织关系等方面的“一体化”,最终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借助全方位、立体式、交叉式的全媒体网络,才能让主流舆论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地深入人民大众,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精度——坚持传播方式的受众本位

  合理细分受众。媒体受众不是同质化的、无差别的,而是在生活习惯、认知特征、价值诉求等各方面均存在个性化差异。新媒体进一步放大了这些差异,促使受众群体细化和分化。因此,应根据地域、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社会阶层等要素,对受众群体进行合理细分,在此基础上深度捕捉和分析特定目标受众的接受习惯和信息偏好,并将其作为内容生产和宣传推广的一般原则和总体依据。

  善用大众话语。不同于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大众话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话语,蕴涵着大众情感、现实情境、生活情趣的话语方式,具有很强的通俗性、直观性、时代感及亲和力。要勤于运用方言、谚语、成语、比喻、典故等通俗语言,敢于借用流行语言、网络语言等“非主流”语言,以真挚、简单、朴实、亲切、随和的话语描绘党的形象,消除老百姓的陌生感、距离感和神秘感,让老百姓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

  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强调中国人民的主体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既有起伏曲折的故事情节,又有直达人心的深刻寓意。要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挖掘题材,并在兼具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的前提下,将故事内容转化为网文、图画、音乐、短视频等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在图文并茂、声画互动、情理交融中勾勒党的生动形象,用历史叙事、微观叙事、生活叙事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增强人民群众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效度——健全跟踪问效的长效机制

  良好的传播效果,不仅是所有传播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的落脚点。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符合新媒体实际情况的党的形象传播效果评估和评估结果应用的体制机制。

  要建立一套效果评估机制,效果评估指标应该从“量”和“质”两个维度出发。“量”的维度主要考察受众接触传播内容的情况,具体包括受众对特定栏目、节目、作品等的关注度、兴趣、接触频率等,往往表现为发行量、阅读量、收视(听)率、阅读时长等数据;“质”的维度主要考察受众对内容的认可程度,包括认知、态度、行为等多个方面,往往表现为点赞量、收藏量、转发量等。可通过大数据等方法采集相关信息,建立和应用相关数学模型,量化地评估传播效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研讨会学习讲话稿3

  涵养“革故鼎新”的精神气质

  “革故鼎新”最早见于《周易·杂卦》,原文为“革,去故也;鼎,取新也”,体现了古人除旧布新、守常求变的思想意识。

  “天地之化日新。”翻开浩如烟海的经史典籍,中华文化始终传承革故鼎新的精神气质,高扬“日新”的进取精神。从《诗经》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大学》里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东汉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提出“御政之首,鼎新革故”,以及唐朝张锐所作《唐中书令梁国公姚崇神道碑铭》记述“夫以革故鼎新;大来小往;得丧而不形于色;进退而不失其正者;鲜矣”……千百年来,革故鼎新作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已经注入中华民族的思想基因里,融入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勇于在革故鼎新、守正创新中实现自身跨越,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不断给党和人民事业注入强大生机活力。革命战争年代,党在艰辛实践中成功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领导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以“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豪迈,在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土地上逐步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广大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走出一条新路”的锐气,勇当先行先试的“拓荒牛”、南下弄潮的“闯海人”,用智慧、勇气和汗水拼出了一片强国富民的崭新天地。尤其是新时代十年来,无论是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还是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还是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无一不是新时代中华儿女用革故鼎新精神谱写的绚丽华章。

  “兹欲兴道致治,必当革故鼎新。”回眸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进程,变革是历史常态,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推动着中国历史赓续发展、中华文明经久不衰。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既要解决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又要承受来自外部的打压和遏制,面对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越是危难时刻,越能考验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既坚守根本、培根固本,又勇于创新、积极创造。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作为革故鼎新的“指南针”,以党的二十大标定的目标方向、明确的工作重点作为开拓创新的“路线图”,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勇于和善于创新之人。我们生逢伟大时代,施展才华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要持续涵养革故鼎新的精神气质,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起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当然,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意味着艰辛和风险,需要知难而进的锐气、百折不挠的韧劲和敢于试错的勇气。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爬坡过坎的“开拓者”、逢山开路的“先行者”,以舍我其谁的担当、敢为人先的勇毅、不胜不休的韧劲,奋力开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新局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研讨会学习讲话稿4

  心上用功与事上磨炼

  腐败问题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面临的一个共同顽疾。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培育的鲜明品格。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一个初心不改的党,才能基业长青;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党,才能无坚不摧。腐败是危害我们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不能停,就必须永远吹冲锋号,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

  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从严管党治党,保持对腐败零容忍的清醒、零容忍的力度,坚决把增量遏制住、把存量清除掉,坚持从治标入手,把治本寓于治标之中,让党员干部因敬畏而“不敢腐”、因制度而“不能腐”、因觉悟而“不想腐”,真正做到“心上用功”“事上磨炼”。

  假若不在“心上用功”,而专在身外表现,那就会流于形式,不得要领;假若不能在“事上磨炼”,虽然“感觉良好”,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积累、发酵,就会形成腐败的病原体,各种“毒素”就会趁机腐蚀“初心”。因此,切切要把“心上用功”与“事上磨炼”紧密联系起来,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心上用功”是根本。若心上不用功,就算是说得再多、讲得再好,也是枉然。只有在“心上用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抓住根本,才能有一个主心骨,才能做到刀刃向内,才能勇于自我革命。

  世间万事,只要常存一心,无论大事小事、有事无事,便有个主宰在此。“心上用功”就是要立个根本。根本既立,则中间虽多、事虽杂,皆可次第而举、各应其事,以初心来应对万物,以不变之心来应对万变之事,随心而应,依理而行。

  “心上用功”,归根结底说的是要保持一个定力,立一个根本,定一个主宰。如果确要讲明这个“心”,也就是一个“公心”“正心”“直心”“诚心”。一言以蔽之,就是“初心”。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如果每位党员都“心上用功”,用理想信念强基固本,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够蓬勃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事上磨炼”是“心上用功”的具体体现。新形势下,要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坚决治理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

  要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盯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担当、不用力,对政策举措和工作部署片面理解、机械执行、野蛮操作,玩忽职守不作为,任性用权乱作为,权力观异化、政绩观扭曲、事业观偏差等问题,深挖根源、找准症结,精准纠治、增强实效。

  同时,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严肃查处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影响力谋私贪腐问题,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惩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

  荀子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只有在实践中,在各种复杂的事务中,在具体的工作中,使广大党员干部得到锻炼、经受住各种考验,在欲与不欲、公与私之间舍去私欲,才能抵御各种诱惑,才能始终立住脚跟。

  “心上用功”与“事上磨炼”是一心,是一事,万不可将此心、此事割裂开来。所谓一心,一心不能二意;所谓一事,万事归一,而不是归二。共产党人的“一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共产党人的“一事”,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总之,在“心上用功”,在“事上磨炼”,就要将反腐斗争进行到底,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把严的基调、严的举措、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统一起来,持续提高一体推进“三不腐”的能力和水平。

推荐访问: 二十大报告 研讨会学习 讲话稿